【記者 盧歌/南投報導】
清明節通常落在西曆4月4日至6日,許多人會選在這段時間掃墓、祭拜祖先,以表達孝心與敬意。不過,由於掃墓屬於陰陽交會的傳統習俗,有些禁忌最好別犯,以免造成負面影響。
例如,無論是在納骨塔或墓地,言行舉止都應特別注意,避免觸犯禁忌。特別需要留意的是,離開時千萬不要說「再見」,而是應該直接轉身離開,以免無形中招來「好兄弟」跟隨回家。此外,有些人並不適合參與掃墓,像是80歲以上的長輩、幼童、孕婦、體質較虛弱者及女婿,這五類人因為氣場較弱或身分特殊,建議盡量避免參加,擔心氣場偏弱、運勢較低,容易受到影響卻無法避免前往掃墓,應選擇上午陽氣較盛的時段,以降低觸煞風險。
至於清明祭祖時供品應避免擺放「三陰」水果——芭樂(番石榴)、番茄、李子或梨子。芭樂和番茄因為籽多,象徵吃了又排出,也被視為不潔,對神明與祖先不夠尊敬;而李子、梨子的諧音則帶有「離」的意味,不適合在家庭團圓的祭拜場合出現。
如果希望透過清明祭祖來轉運、保佑家族興旺,則建議準備「三陽」橘子、蘋果、白煮蛋,因為橘子和蘋果代表吉祥平安、白煮蛋在拜完後分給在場親友,大家剝殼吃掉,再將碎蛋殼丟到垃圾桶,有重新脫殼、金蟬脫殼之意,能祛厄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