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註冊
 忘記密碼
 免費註冊

正聲新聞

搜尋

記者 097202
發佈於:2024-5-25 22:10:52

    
  【記者高先鋒/臺中報導】

 文化資產局張祐創主任秘書(三排左三)第二期的傳習學員成員多以第一期的為主,人間國寶傅明光司阜(三排中)對他們的學習態度還有認真程度一直讚譽有加,同時也有曾經上過明光司漢式瓦作班的學員。(記者高先鋒攝)-正聲新聞
 ▲ 文化資產局張祐創主任秘書(三排左三)第二期的傳習學員成員多以第一期的為主,人間國寶傅明光司阜(三排中)對他們的學習態度還有認真程度一直讚譽有加,同時也有曾經上過明光司漢式瓦作班的學員。(記者高先鋒攝)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近年來持續辦理技術保存者傳習課程,繼111年度與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於竹北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合作辦理「重要土水修造技術(瓦作)傅明光保存者傳習計畫」,今年賡續辦理第二期傳習課程,以芎林下山鄭氏家廟為實作場域,邀請土水修造技術(瓦作)保存者傅明光司阜再次進行教學,25日上午於下山鄭氏家廟舉行始業式。
  有別於111年度之傳習課程以基礎的仰合瓦與田埂脊為主,第二期的傳習課程以進階的筒板瓦與燕尾脊施作技術為主要教學目標,在11名學員中,有8位為第一期傳習課程的學員,其他3位則為傅明光司阜面試後錄取,學員皆為實際從事傳統建築土水(瓦作)修造工作匠師及從業人員,其中並有9位具瓦作、泥作(土水)傳統匠師資格。
  現年85歲的傅明光司阜為竹東人,是新竹客家地區知名的泥水司阜,105年受文化部認定為土水修造技術(瓦作)保存者,執業超過一甲子,擅長客家傳統建築,包括伙房屋及南、北式宮廟、祠堂家廟及日式建築等,施作類型則包括了新建與修復。其傳統瓦作技術精湛,嚴謹的工作態度,驚人的耐力與細膩的施工技法,屋頂不作防水毯,以縝密工法達到不漏水的效果;曾參與新埔劉家祠、北埔金廣福公館、北埔姜氏家廟、橫山大山背樂善堂、北埔慈天宮等古蹟或歷史建築修復工程,施作時堅持遵照傳統工法施作,完整保留客家建築的傳統風格,被譽為「客家傳統建築活的教科書」。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張祐創主任秘書表示,很高興今年又能邀請傅明光司阜進行第二期的傳習課程,並感謝社團法人新竹縣鄭氏德謙公宗族會願意提供實際的修復場域,結合中央、民間單位、傳統匠師三方的資源,使傳統瓦作技藝得以傳承,尤其以傳統方式進行燕尾脊的施作又為瓦作技藝中較困難的項目,牽涉到匠師對於整體比例的規劃、曲線的掌握度及材料的運用,十分期待本傳習計畫所展現的成果。
  傳習計畫承辦單位計畫主持人鍾心怡建築師表示,自2022年底啟動第一期傅明光司阜的傳習計畫以來,明光司一直持續著他的技藝傳承之路,此次第二期的傳習學員成員多以第一期的為主,明光司對他們的學習態度還有認真程度一直讚譽有加,同時也有曾經上過明光司漢式瓦作班的學員,更要謝謝鄭家能提供這麼好的實作場域並願意配合傳習課程的進行,期望大家能在明光司的帶領下,紮紮實實的學習,積累自己的底蘊,將無形的「技藝」透過學習與實作,得以「記憶」在身體裡面,如此才能真正「繼藝」,使傳統匠藝得以傳承與延續。

合作諮詢、廣告刊登、新聞當事人、店家、地點、糾錯、指正、爆料、投訴、申訴請聯絡:Lu.fy361025@Gmail.com、0972-026222、049-2241626

使用道具

掃瞄瀏覽正聲新聞行動版         掃瞄瀏覽正聲新聞 Facebook         掃瞄瀏覽正聲新聞 YouTube         掃瞄瀏覽正聲新聞 Google news         掃瞄下載正聲新聞 APK

回到頁頂 回到列表